馮書明 董慧斌
如何發揮好法治的保障作用,發揮好法治引領自治、德治相融合的合力,形成政府調控同基層協調互聯、政府行政功能同基層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力量同基層調節力量互動的新型社會共治模式,是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實現“自治”。實現鄉村治理“自治”,一要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當前農村基層黨建迫切需要在選人用人上破除瓶頸,在制度政策、薪酬保障、輿論引導上下足功夫,積極營造在農村大地上干事創業、建功立業的濃厚氛圍,讓那些年富力強,有能力水平,敢于開拓創新的農村實用人才充實到基層支部中,強班子、帶隊伍、謀發展。二要發揮好黨員示范帶頭作用。通過掛牌示范、承諾踐諾、聯系農戶等活動方式,調動廣大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努力爭做黨的政策的“宣講員”、基層情況反饋的“情報員”、矛盾糾紛化解的“調解員”、帶頭致富的“戰斗員”。三要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體制機制。積極構建鄉村聯動機制,形成縣、鄉、村、組的互動與合作,實現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四要倡導設立村民理事會等自治團體。通過創新村民自治、民主協商等形式,發揮村民理事會“新鄉賢”作用,充分調動村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積極性。
(二)構建農村基層權力監督體系,實現“法治”。法治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治理“法治”,一要加強民主監督建設。在加強民主政治、民主決策基礎上,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實現民主監督,促進民主法治,創新民主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二要實施村務公開工程。進一步完善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及時公開組織建設、脫貧攻堅、工程項目、貧困戶確定等重大事項。三要發揮好紀檢監察巡視作用。依法懲治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嚴厲打擊貪污截流扶貧款項、虛報冒領貧困戶補助、基層干部優親厚友等現象,根除鄉村宗族派系爭斗,鏟除“村痞”“村霸”,增強群眾安全感、幸福感。四要提升鄉村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全民法律素養。要對鄉鎮及村兩委干部加強法制教育,讓他們熟悉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自覺依法治國、依法治村,自覺按法律辦事。同時,要強化法律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惠民行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從學法尊法用法守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三)推進實施鄉風文明培育行動,實現“德治”。實現鄉村治理“德治”,一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通過樹立積極健康的村風民約、家規家訓等形式,引導農民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確立正確的道德準則和人生追求。二要移風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風俗習慣。進一步整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等陋習。要充分發揮鄉村紅白理事會作用,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樹立尊老愛幼、重義守信、勤儉持家之風。三要實施村民道德建設工程。大力挖掘和打造基層群眾中的道德模范、文明先鋒、榜樣人物,大力開展社會功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充分發揮道德模范引領作用,積極弘揚道德新風。四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大力開展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節、農民豐收節以及農村文化周、文化下鄉、農民體育等活動,著力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營造積極健康的鄉村文化環境。
(作者單位:平定縣法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