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億萬雙眼睛注視、無數個鏡頭監督下的又一個政法改革“剪影”——
走進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海陵分局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大屏幕上,各派出所的案件管理室、辦案場所、涉案財物保管室一目了然。在這里,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執法監督有機融合,警情、場所、案件、財物、人員、卷宗六大關鍵執法要素實現網格化全量管理,易出問題的執法重點環節得到全程監督。
放眼全國,公安機關已建成執法辦案管理中心2994個,完成率達97.4%。人們不難發現,民警從接警那刻起,執法記錄儀就已經運轉,每一起案事件的處置都在鏡頭下進行、陽光下操作,執法辦案實現全過程留痕、可回溯管理。
“人民”二字,重如千鈞。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始終是政法改革永恒不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政法系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改革指向,推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改革之路。
重構權力配置和運行機制
家住北京市懷柔區某鎮張家村的韓大媽是一名健身愛好者,最近她欣喜地發現,村里年久失修的健身器材整體換新,困擾已久的健身安全問題迎刃而解。
健身器材“舊貌換新顏”,正是懷柔區人民檢察院挖掘民生檢察數據、創新推進公益訴訟工作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拔覀円劳写髷祿Α∩怼茡p’‘器材’‘危險’等關鍵詞進行檢索、比對、碰撞,對群眾關于健身器材的訴求進行調查核實、分析研判。共辦理公共體育健身器材公益訴訟案件6件,制發訴前檢察建議6份,推動對全區公共體育健身器材全面摸底和整改?!睉讶釁^檢察院副檢察長趙曉峰說。
2017年7月,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確立公益訴訟檢察制度。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提出“雙贏多贏共贏”理念,攜手有關部門共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直接辦理跨地域、影響性較大案件110件。各級檢察機關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辦案新領域,2019年11月至今年6月,檢察機關共辦理新領域案件10萬余件。
向中心聚焦、向深處發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改革實踐如春潮而至,機構職能改革呈現“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壯闊景象——
全國公安機關始終與中央改革大局同步,立柱架梁、破除藩籬,如期完成公安現役部隊改革,新組建和整合組建公安部11個局級機構,對鐵路、交通港航、森林、民航公安機關和海關緝私部門管理體制作出重大調整,行業公安工作翻開嶄新一頁。
人民法院完善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推進審判重心下沉,優化司法資源配置;深入推進訴源治理,法院收案出現增幅放緩甚至下降勢頭;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率超過85%。
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制定出臺《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把黨長期以來領導政法工作的成功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依法治?。ㄊ?、縣)委員會全面設立,加強各地法治建設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織密執法司法責任制度體系
報名,筆試,參加招錄檢察院的業績考核、遴選面試,接受上海市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專業面試……經過一系列嚴格遴選程序后,2021年12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周慧等來期盼已久的結果,她將在不久后正式成為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初任檢察官由省級檢察院統一組織入額遴選,然后到基層檢察院任職——這是檢察官員額制改革后,成為檢察官的必經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政法系統堅持權力與責任相統一、責任與保障相匹配、問責與免責相結合,完善職業保障、履職保護、科技支撐等制度機制,不斷增強政法隊伍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變原來的“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為“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2015年至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印發《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的實施意見》等22個制度性文件,完善了獨任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辦案法官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實現權力與責任的統一,實現司法權力和司法責任的雙重歸位。
健全落實追責懲戒機制,讓司法責任制真正“長出牙齒”,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重點對2018年以來再審改判糾正的246件刑事錯案啟動追責,直接督辦“張玉環案”“張志超案”等錯誤關押十年以上的案件22件,從嚴追責問責511名檢察人員,包括相關檢察院班子成員134人。
從依法辦理“昆山龍哥案”,到聯合出臺指導意見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從依法辦理維護英烈榮譽、名譽案件,到依法懲治“精日”分子……十年間,全國政法系統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辦案,無數次刷屏網絡,堅定了億萬人的法治信仰。
一系列舉措環環相扣,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十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基不斷夯實。
加速實現公正與效率相統一
2020年12月4日,在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對一起生態破壞公益訴訟案件一審宣判的法槌聲中,全國法院庭審直播實現了1000萬場次的突破。
讓公正“可視化”,以公正贏公信,這是自信,更是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司法公開無論在范圍、形式,還是在深度、廣度上,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裁判文書、審判流程、執行信息、庭審活動四大公開平臺的建成,極大拓展了司法公開的廣度和深度,讓人民群眾以接近于零的成本和門檻,見證和體驗最鮮活生動的公平正義。
十年間,全國政法系統對公平正義的孜孜追求永不停歇。法治中國建設的道路上,讓公平正義加速抵達的強勁推力不斷凝聚。
我們看到,讓公正與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相統一的,是推進“情報、指揮、行動”一體化建設的“加法”——公安部實施市縣公安機關扁平化、實戰化、合成化運行機制改革,推行派出所“兩隊一室”“一村(格)一警”等機制模式,在全國建成2.1萬個街面警務站,日均投入約50萬警力開展巡邏,2021年,全國“兩搶”案件、盜竊案件立案數比2012年分別下降96.1%、62.6%。
我們看到,讓公正與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相統一的,是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減法”——司法行政機關推動各地區各部門清理證明事項2.1萬多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壓縮。持續開展“減證便民”有效解決了“奇葩證明”“重復證明”等問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示范創建和督察……各地建設法治政府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我們看到,讓公正與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相統一的,是做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的“乘法”——全國檢察機關對于接收到的279萬多件群眾信訪案件,均在7日內告知“已收到、誰在辦”,3個月結果答復率超過90%,未答復結果的每月均要作過程答復。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開展以來,一次性息訴率明顯上升,信訪總量、重復信訪量持續下降,信訪“倒三角”問題持續得到改善。
我們看到,讓公正與效率在更高水平上相統一的,是破解生效判決“執行難”的問題的“除法”——2016年至2019年,人民法院全力開展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行動,建成網絡查控系統,實現精準在線查人找物,完善聯合懲戒體系,執結案件數和執行到位的金額分別增長105%和71%。
伴隨各項政法改革的“加速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莊嚴承諾如期兌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接續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行簡政之道開利民之門
“已和冊亨縣司法局接上頭?!薄伴_啟一年的特別征程,請組織放心?!薄斑@兩天熟悉下烏蘭縣環境,周一正式上班?!薄?/p>
前不久,2022年“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律師和援藏律師陸續“上崗”,扎根西部、深入基層,為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送去“法治陽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律協和各地律協充分發揮作用,通過安排專項資金、加強人才培養、開展結對幫扶等舉措,推動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律師事業的發展。經過這些年的共同努力,欠發達地區律師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西部省份律師隊伍已經發展到13萬多人,為推動當地法治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服務大局中謀發展,從司法為民中觀大勢。全國政法系統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開利民之門,以服務質量水平攀升換取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提升。
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全面實現“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人民法院改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大大降低了立案門檻;建成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臺,整合調解、立案、閱卷、送達、保全等訴訟服務功能,實現了司法服務“一網通辦、一站全辦”。
戶籍制度改革讓“流動的中國”充滿民生溫度——公安機關全面實施開具戶籍類證明和5個戶口遷移事項“跨省通辦”,提前完成1億人進城落戶目標;全面實施申領出入境證件“只跑一次”“全國通辦”,累計為非戶籍地人員簽發出入境證件2800余萬本次。
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正在成型——司法部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上線“12348中國法律服務網”,大力推進網絡、熱線、實體“三大平臺”融合發展和法律服務均等多元化發展。
大江奔流,不舍晝夜;飛渡關山,永遠向前。
十年回望,我們深刻感受到,全國政法系統用一項項有力度有溫度的改革舉措,讓人民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觸摸到時代發展的累累果實,在群眾心中激蕩起滿滿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征程上,全國政法系統必將矢志不渝、接續奮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不斷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精彩篇章,讓公平正義之光普照億萬心田。(記者董凡超)